母校100週年范錚強顧問於2013.07.29中央資管系友電子報 47期發表文章
top of page

母校100週年范錚強顧問於2013.07.29中央資管系友電子報 47期發表文章

我的母校─馬來西亞培風中學百年鵬飛



文/范錚強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吾華南殖歷史長,篳路啟炎荒;勤勞艱苦流血汗,美德宜發揚。

─節錄培風中學校歌

我生長在馬來西亞,而能夠流利地用華語溝通、寫中文文章,都要感謝我的母校:平民小學和培風中學,以及我的啟蒙老師們。我在2013年6月14-16日專程返回馬六甲,參加母校培風中學的百年校慶活動。培風中學歷年累積了八千多位校友,這次來了一千多人。很多更遠從美國、加拿大、日本、台灣、香港等地,專程來給母校祝壽。此行有很多感慨。但年齡愈大了,就愈健忘,乃特此撰文留存,以見證過去的一百年,更希望下一個一百年能順利走下去。 一點歷史:從鄭和到英國人 我的老家在馬來西亞馬六甲。這是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前進基地。三保太監不止留下了大批的古蹟,也留下了戍守戰士們的後裔。這個馬六甲海峽重要的水師基地,當然被歐洲人覬覦。幾經轉手,從馬六甲王國、葡萄牙、荷蘭,一直到了英國人手上。英國人為了發展經濟,引進了大批的中國和印度勞工。這是鄭和後,第二波的華人大規模移民。先父大約在1930年才到馬六甲,也算是第二波的後期了。 中國當時由於連年戰亂,許多中國移民即便是賺了錢,也還就暫時留下來。而印度在1947年獨立,印度人賺了錢很多都回家了。因此,馬來亞聯邦在1957年從英國人手上獨立的時候,華人佔了人口的將近 40%,印度人10%。不久之後的1963年,新加坡、沙巴、砂勞越併入,才成立馬來西亞。目前華人只佔馬來西亞人口的不到25%。 華文教育的篳路藍縷 英國殖民地政府,為了安定民心,讓引進的中國和印度人能穩定地工作,除了創辦英語和馬來語為教學媒介的學校,也允許民間興學,容許了許多以華語和淡米爾語(南印度最主要的語文)教學的學校。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之後,很多華人社會賢達的心力,從支持革命轉到興辦教育。在1911年之後,各地紛紛設立許多中文學校。但是,在1949年中國大陸赤化之後,英國人由於擔心共產黨滲透到眾多的中文學校,乃開始壓制華文教育。無論如何,政府還是在經常營運經費上有不少的補助。 馬來西亞成立之後,馬來人政府希望未來的教育都逐漸轉為馬來語教學。他們企圖透過統一的國家教育制度,建構其國族理想,於是延續英國殖民地政府後期壓制華文教育的政策,企圖以獨尊馬來語文來削弱境內的華文教育與逐步同化華族。他們計畫把所有小學都納入政府教育體系:分為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淡米爾語四種源流。但是,中學則都分階段改為馬來語教學。當時,有一些華文教育(華教)人士大力奔走,爭取以華語教學的權利。其中幾位鬥士,如林連玉先生和沈慕羽先生(我的小學校長)還被指控搧動種族主義而入獄,林連玉先生更被褫奪公權終身。 1961年是一個關鍵年。當時,政府希望各級學校都納入政府體制。對小學來說,還能留下中文教學,大家都欣然接受。中學則成為一個很大的爭議,如果接受被歸納,則第一階段改為英語教學,留下中文課;第二階段則改為馬來語教學。如果拒絕被納入,則政府無論在資本建設上、或者經常營運上,都不會有一分錢的挹助。結果,各地數百所華校中,大多數接受改制,只留下了叛逆的六十幾所華文獨立中學。他們的生存,完全依賴華社(華人社團、華人社會)的資助。在馬來西亞華社有一種制度,就是「月捐」:每個月的捐獻。有些是贊助人直接捐給學校,更多是捐給社團(如:同鄉會、商會、宗教性社團等),由社團來支持學校。很多販夫走卒,每個月捐兩三塊錢,仕紳則是數十數百元,逐月捐獻,養活了眾多的獨立中學。 目前,除了幾個大都會(吉隆玻、檳城、新山等)商業活動頻繁,該地學校經費充裕之外,大多數獨立中學都入不敷出。各校董事會都需要努力彌補經常營運的經費缺口。因此,馬來西亞獨立中學董事會對學校的經營介入都非常深,否則學校早就已經關門了。 百年樹人的培風中學 1912年,浙江前總督湯壽潛先生,為籌募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經費,到南洋各處奔波。他在馬六甲和沈鴻柏先生(華教鬥士沈慕羽先生的尊翁)會晤,鼓勵興學。於是,沈鴻柏先生會同陳齊賢先生、曾江水先生(兩人捐出部分房產)籌組小學,並在1913年成立。學校名稱是湯總督以莊子逍遙遊中引喻大鵬鳥經培風而乘風九萬里來命名。沈先生後續又創辦培德女校和平民小學。培風學校原來成立小學,並在1925年增辦初中、1957年增辦高中。至此,有所謂的培風六校(培風中學、培風第一小學、培風第二小學、培風第三小學、培德女子小學、平民小學等)組織。 1961年是馬來西亞華教風雨飄搖的關口:各校需要決定是否改制。馬六甲好幾所華文中學紛紛宣布改制。但是在一個「培風中學董事、贊助人及各社團代表大會」的關鍵性會議中,先賢們決議為維護母語教育,挑負起經濟重擔,從1962年開始,讓培風成為一所獨立中學,並承諾長期支持。我這一趟返回馬六甲參加母校的百年校慶,第一次有機會在校史館中看到當時這個關鍵性會議的會議記錄正本,想起當年的爭執盛況,不禁熱淚盈框、感觸不已。出席者中,許多人都是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父執輩,其中有一位我這次回去還有幸見到,深感與有榮焉。 培風中學目前的董事會主席馮秋萍律師,是馬六甲海南會館的會長,也是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總務曾昭明董事,是我中學六年的同窗摯友,更是我最尊敬的數學老師曾錦祥老師的公子。董事們基本上或多或少都犧牲了自己的事業,投入在學校的發展上。今天的培風校園,比我四十年多前唸書時,有了更像樣的格局。 我在1967-72間就讀培風中學六年。當時,學校學生差不多才1,000人左右,現在發展到2,500人。目前校舍嚴重不足,已經完全沒有容納更多學生的空間。在現有的1.6公頃土地上,也沒有額外的空地來興建校舍。但是,即便是政府的馬來語中學目前免學雜費,而經費自籌的華文中學必須收費,受限於空間不足,學校還是必須進行入學篩選,使30%想繼續在華校唸書的子弟無法入學。這是一個遺憾,但反過來說,也是一個成就。


第二個一百年 為了要能夠有更多的空間,必須擴增校地、興建新校舍。百年校慶預計籌款3,000萬馬幣,目前只達成1,300萬。還有相當大的缺口。雖然我個人和幾個同窗都捐出大筆款項,還有更多學長學弟也捐助了更多的錢,但是捐款還是遠遠不足。董事會還需要繼續努力。 為了讓長期支持學校的華社子弟能繼續唸書,學校無法收取高學費,因而造成每年將近150萬馬幣(台幣1,500萬)的預算缺口。同時,學校教師薪金偏低,老師們也長期處在奉獻的狀況,需要提高薪資,達到市場水準。但這將使得學校的經常經費缺口達到每年台幣3,000萬的規模。因此,我個人大力鼓吹提高學雜費,並加上配套,增加助學金、貸學金來補助清寒子弟,避免剝奪他們受華文教育的機會。要這樣做,還需要募集助更多助學貸學金的基金。 無論如何,進入第二個一百年,是馬六甲華社的共同願望,也是校友們的期許。在現階段,要能夠有發展遠景,就要能有比較寬裕的資金儲備,而不是每一年忙著救火:籌措經常經費的缺口。我們希望能再現張雅山故總務、黃潤岳故校長等人的領導和無私奉獻;陳齊賢、曾江水、胡文虎等諸先賢的獻地;米郊公會等的大力捐款興建校舍;更希望有一些受感召默默無聞的贊助人慷慨解囊,積少成多、積沙成塔,才能讓培風在第二個一百年,有更盛大的慶祝活動。

中央資管系友電子報 47期 - 2013.07.29。




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 ​站內搜尋
| ​熱門消息
bottom of page